潁川郡望陳氏:跨越一千年的家族記憶

我的姓氏來自中國古代有名的望族——潁川陳氏。

潁川郡位於今日的河南省許昌市一帶,在東漢、三國、南北朝期間,是政治與文化的重地,自漢代潁川陳氏始祖陳寔時,便是名聞天下的「郡望」大族,在整個華夏社會中,具有政治、文化影響力的名門世家。

潁川郡望,漢唐貴胄

雖然「潁川」是祖籍,歷經魏晉南北朝、直至隋唐盛世,潁川陳氏憑藉忠義與才德,代代有人入仕為官,從地方望族邁向中央朝廷,成為朝廷重臣,參與政務。在隋唐時期,許多潁川陳氏的後人遷徙至京師長安(京兆萬年縣),這個地點正是唐朝首都長安城的核心,亦即今陝西西安。當時的萬年縣與長安縣共構都城,住在這裡的人,不是王公貴族,就是朝廷高官、世族名流。

穎川陳寔後裔陳忠之子陳邕,為唐中宗神龍元年(公元705年)進士,官至「太子太傅」 —— 皇太子的政治導師、倫理教官、輔佐顧問,是朝廷中「三師」之一。唐代重視「儒教教化」,在儒學為本的唐代,能被授命為太子太傅,不只要有滿腹經綸,更要品德高尚、忠誠可靠,才能教導未來的皇帝。

陳邕與李林甫不和,遭貶入閩

陳邕生有四子:夷則、夷錫、夷行、夷實,都是「進士」出身,其女名金花。然而,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陳邕在朝中與宰相李林甫不合,遭到排擠及報復,因而受朝廷貶謫入閩,陳邕為了保全家族,舉家南遷福建泉州惠安社稼鄉,遠離朝堂紛擾,卻未忘忠義與文化的傳承。

閩地陳家日益顯赫,之後又搬到漳州南驛路南廂山、九龍江畔這一塊風水寶地,依山傍水大興土木,建宅第漳州南院。因宅院氣勢宏大,房舍仿宮闕格局,招致地方勢力與州府官僚猜忌,被人密告京城,說陳家宅第宛若皇宮,有僭越稱帝之意。唐玄宗大怒,派欽差大臣前往漳州查辦。所幸朝中有人秘密通風報信給陳邕。陳邕得知消息後,知有抄家滅族大禍,當時,夷則與夷錫皆在外任官,家中僅剩尚年幼的夷行與夷實,難以自清。

此時,女兒金花靈機一動獻策於父親陳邕:「如今流言蜚語難止,勸爹捨宅為寺,全家搬出另居,自己則落髮為尼,以保全家消災避禍。」陳邕同意,遂將漳州南院捐為寺院,名曰「南山寺」,不久,欽差大臣來到漳州,見這裡是寺廟,並非皇宮,此舉成功化解危機,保住家族性命。

隨後,陳金花把剃下的長髮當筆,寫下「悠然」兩字,因此「南山寺」又稱「悠然寺」,從此終身事佛為尼,法號「玄妙」,後被皇帝敕賜為「金花郡主」,這就是流傳於閩南的「金花舍己救父」故事。

從此,潁川陳邕這一脈便扎根於閩地,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家族自唐代高官南遷入閩,歷經帝王更替、政局風雲,代代有人出仕、建功,並建立廟宇、書院、施田濟民。族譜記載的詳細事蹟,不僅是家族光榮,也是整個閩台地區陳姓宗族的根源記憶。

註:陳忠之子陳邕「忠順聖王」與陳政之子陳元光「開漳聖王」為堂兄弟關係。

唐朝的輝煌

族譜中記載,唐德宗年間,陳邕的長子陳夷則被賜封為「金紫光祿大夫」——這是正二品的榮譽職位,就像現在的「資政」或「國策顧問」,不握實權,但地位崇高,獲此封號者,多為德高望重之人,連皇親國戚都得敬畏三分。陳邕次子陳夷錫擔任「諫議大夫」,身負諫言納忠、直言規諫之職,彰顯其忠直敢言、學識淵博。

在唐文宗時期,陳邕三子陳夷行官拜「工部侍郎」——這是朝廷四品以上的重要職位,主掌全國水利、橋樑、道路、宮殿建設與兵器工藝,可說是今日土木工程部門的副部長,權責極大、地位顯赫。後來更兼任「司空丞相公中書門下平章事」,即唐代的「宰相級政務核心職位」。負責起草詔令、審核奏章、指導政局方向,堪稱皇帝的親信左右手,與國政共理,實權與聲望並重。其書法筆跡甚至被記載於唐代正史之中。

清代從福建渡海來台

雖然從唐代陳忠、陳邕、陳夷則一路傳承而下的世系中,部分中間世代的祖名已無從查考,但族譜中清楚記載,陳作鑑分居福建漳浦大坑,為當地的開基祖。此後數代,族裔逐漸繁衍、支脈分流,終在鑑湖地區奠定新根基。其中,陳青甫正式定居漳浦鑑湖,被尊為當地的開基祖,而陳奐則成為我們族譜記錄中的祖譜開基者。

時間來到清朝道光年間,陳奐之子陳論的後裔——本支第十六代先祖,於清道光四年(1824年)年僅二十八歲時,隨著閩南移民潮渡海來台,最初落腳於宜蘭,展開拓墾生活。然而命運多舛,他僅在台生活七年,便於三十五歲英年早逝,留下尚未成年的獨子(第十七代)。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這名年僅十一歲的兒子,隨著娘親與外祖父舉家搭船來台,原本滿懷期盼能與父親團聚,沒想到抵達基隆時才得知父親早已過世。無奈之下,母子只得轉而投靠娘家親族,輾轉遷徙,最終落腳於今日桃園虎茅庄小檜溪地區。後代子孫於日治昭和十三年(1938年)再度遷徙,移居至桃園景福宮(大廟)附近,從此落地生根,成為地方一隅的平實人家。

遍布全球的陳姓華人(包括東南亞、台灣、北美等地社區)多半源自閩南與粵東沿海一帶的移民,發展出眾多海內外宗族體系。而在這龐大的宗支網絡中,許多族譜皆可追溯至潁川陳氏入閩始祖陳忠與其子陳邕的「南院派」源流,而我正是這一千年傳承中的其中一脈。

傳承與信仰

在台灣,自稱「潁川郡望」的陳姓家族雖不少,但真正能提供從唐代至清代連續族譜、有具名祖先與代數紀錄的家系非常稀有。

那位從唐朝開元與李林甫不合的陳邕——他的選擇,開啟了我們這一血脈的命運線;在道光年間帶著兒子渡海來台的那位堅毅母親——她的勇氣,保住了我們這個血脈的延續。

如今,我是中原入閩後的第 22 代子孫,我們家族歷經中原遷閩、渡海來台,再到桃園落地生根,已走過一千三百多年。從當年位列朝班、立於殿前的朝臣,到如今平凡樸實的地方百姓家,我很清楚自己不是什麼達官顯貴,但我可能是桃園這一脈分支中,第一位信仰耶穌基督的人

這不代表我否定祖先,也不是要切斷文化,而是我找到了一個可以承接歷史、也指引未來的方向。

我敬祖,因他們為後代開路;我信主,因祂照亮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