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能打破階級限制的,只有「銷售」與「創業」
大學校門口看似人人平等,但實際上,它只是一個短暫的交會點,把不同階層的年輕人聚在同一個空間裡。對有資源的家庭來說,大學是一道更容易跨越的橋樑,因為父母早就替他們鋪好路;
但對普通家庭的孩子來說,大學卻常常只是另一種延遲的起跑。四年過去,最後還是得回到現實的工薪階層。
那麼,真正能翻轉命運的路,還剩下什麼?
答案只有兩條:銷售和創業。
台灣 GDP 超過 60% 來自服務業
餐飲、零售、批發、物流、金融、旅遊、教育、醫療……這些都是服務業,每一項都在「賣」。即便是製造業龍頭的台積電,做的是晶片,背後本質依然是「賣技術、賣產能、賣解決方案」。
- 你去超商買咖啡 → 賣商品+服務
- 你叫一趟 Uber → 賣時間+服務
- 你看一次醫生 → 賣專業
可見「賣」滲透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買」跟「賣」是鏡像,沒有賣方就沒有買方
台灣並不是一個以「資本」或「專利」來收租的國家。我們沒有天然資源可以坐地收租(不像瑞士靠金融、像中東靠石油)。我們也缺乏龐大的內需市場來內循環。
✅ 唯一的活路,就是把「商品、服務、技術」賣出去,把價值轉成現金流。
台灣的優勢在於 「製造+貿易+服務」,而這三者最後都需要「銷售」來兌現價值。
所以整體社會呈現一個現實:誰能把東西賣出去,誰就活得比較好。
90% 的經濟活動都是在「賣」
- 賣商品:擺攤的小吃、電商平台的實體產品、精品店的包包
- 賣服務:Uber 司機、設計師接案、網站開發、健身教練
- 賣技術:程式工程師寫程式、攝影師拍婚紗、修車師傅替你檢修
- 賣專業:律師打官司、會計師報稅、醫師看診
- 賣知識:YouTuber 拍教學影片、顧問幫企業規劃策略、講師辦課程
- 賣時間:勞工把八小時交給公司;計時工、家教一小時計費
- 賣人脈:仲介幫你找房、獵頭替公司找人才、經紀人替明星接通告
- 賣影響力:網紅接業配、KOL 幫品牌站台、政治人物靠聲量換選票
多數台灣人沒有資本、沒有產業鏈,能賣的就是自己每天的八小時。所以大部分人終其一生都在「領薪水」,因為本質就是在賣:勞動力。
✅ 差別只在於,你把價值賣給誰?
別幻想一夜暴富
真正能站穩的人,都是從銷售學會承擔責任,從創業練出思維格局。銷售能逼你學會跟人溝通、學會表達價值;創業能逼你承擔風險、思考更大的格局。所以,銷售與創業,是目前為止能看見的唯一出路。
它們都很難,但卻是最直接、最可能突破階級限制的方法。
如果你要翻轉,就必須讓「賣」的形式,不再只是單純靠時間,而能夠產生槓桿:
- 賣商品:不一定要自己製造,可以靠電商、版權商品、模板
- 賣知識:把自己的專業知識,變成課程、教學、電子書
- 賣技術:不是只出勞力,而是建立系統(如 WordPress 模板、CSS 樣式庫)
- 賣影響力:經營自媒體品牌,讓別人因為信任你而買單
結語
在這個世代,不再是「讀好書就能翻身」。能夠真正打破階級限制的,只有「銷售」與「創業」。
因為只要你還在「賣」,就有機會決定:你要賣什麼、賣給誰、賣多少。
這,才是翻轉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