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 CENTS 法則,看我的電商工作

可以在領固定薪水的同時,把這套流程學透。將來自己做電商或經營自媒體時,直接應用到符合 CENTS 法則的模式,建立屬於自己的資產。

C — Control(控制權)

🔹 控制權主要在公司與老闆手上。

🔹 產品定價、庫存、是否上架、利潤分配,都不是我決定的。

🔹 我的內容、文案、社群帳號屬於公司資產,不是個人資產。

👉 工作成果離開公司就帶不走,品牌影響力不屬於我。

💡 但在職期間,我能練到電商營運技能,未來可以複製到自己的平台。

E — Entry(進入門檻)

🔹 電商平台(蝦皮、露天、Coupang)進入門檻低,競爭者多。

🔹 產品同質化高,很難靠獨有技能壟斷市場。

🔹 我的行銷與上架技巧雖然有經驗,但市場上很多人能做類似的事。

N — Need(市場需求)

🔹 公司販售的商品有實際需求(生活用品、日常消耗品等)。

🔹 但市場需求不是專屬於我們公司,競爭者能提供相同產品。

T — Time(時間不綁收入)

🔹 領固定薪水,不論銷量高低,收入差不多。

🔹 屬於「即時產出即時消失」型工作。

🔹 上架文案、廣告、社群貼文不會長期替我賺錢。

👉 收入與時間高度綁死,停工就沒錢。

💡 如果把這些技能轉化成自己的內容資產(教學文、模板、SEO文章),就能慢慢脫鉤。

S — Scale(可規模化)

🔹 公司的商品透過電商平台可以規模化(1 件與 1,000 件流程差不多)。

🔹 但這個規模化成果屬於公司,不是我的。

🔹 我自己沒有建立可重複利用、可放大的資產(自媒體、內容庫、產品線)。

💡 現在是在幫公司放大,但我已經在學一個可規模化的商業模式,未來可套用到自己的品牌。

🎯 結論

真正的價值是——透過參與多平台實操,累積將來自己經營品牌的能力,尤其是 Shopify 這塊,完全符合 CENTS 高分的資產型技能。

看懂 CENTS 法則,最大優勢就是 ——

用它當濾網,篩掉耗命的工作,專心種下能持續賺錢的「生產資料」種子,讓我的網站架設、設計、寫作、社群經營,從「一次性收入」變成「可複製、可放大、可掌控的資產」。

「我寧可因為失敗而遺憾,也不要因為未曾嘗試而後悔」— MJ. DeMarco

🔍 五種差,決定你的局限與高度

1. 信息差

我知道,你不知道。(掌握的訊息不同,起點就不同。)

2. 認知差

我懂得,你不懂。(同樣的事,有人看到限制,有人看到機會。)

3. 競爭差

你我都做,沒我做得好。(技術、經驗、心態,決定了輸贏。)

4. 執行差

你我都懂,你不做,我做。(差別就在於,誰真的動手。)

5. 資源差

我有資源,你沒有。(我有人脈、渠道、資金,你永遠碰不到。)

💡 認清差距,才能知道該補哪一塊。否則,你永遠在原地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