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圖風格的複製:AI 如何重塑藝術創作的本質

我們正活在一個創作速度被徹底改寫的時代。
當你親眼目睹一台被稱作「人工智慧」的機器,只花幾分鐘,就做出你曾經耗費無數時間、精力、甚至情感才完成的作品。那一瞬間,你的感受會是什麼?
AI 只需幾分鐘,就能生成一幅媲美專業繪師的圖像、寫出一段結構完整的程式碼、甚至模擬出一個完整的世界觀,我們過去對「技藝」與「創造力」的想像,也開始出現裂縫。這不只是技術的進步,更是一次關於人類自我價值的深層挑戰。
自從 OpenAI 推出升級版 GPT-4o,社群平台上便湧現了大量模仿「吉卜力風格」的 AI 圖像。這些作品風格精緻、情感飽滿,若不特別說明,很難想像是由機器生成的。在這波熱潮之中,「創作」本身的定義,也開始動搖。
人們對 AI 美學的驚艷並不令人意外。真正值得思考的,是當創作的門檻被大幅降低,專業與業餘之間的界線被打破,那些花了半生磨練技藝的人,又該如何面對這場技術的洗牌?
前陣子,一段宮崎駿數年前的訪談影片再次被翻出。他觀看一段由 AI 製作的動畫後,語帶沉重地說:「這是對生命極大的侮辱。」當時他批評的其實是動畫本身的內容,而非 AI 這個技術本體,但宮崎駿的那句話,仍然狠狠打中很多人心裡的某個角落。
在日本文化中,「一生懸命」是一個極具分量的詞語,意指一個人用盡畢生心力,只為將一項技藝打磨到極致。但當科技讓幾乎所有人都能輕易生成這些成果,這種長年累積的價值,是否正在被稀釋?
這樣的焦慮並非創作者專屬。軟體工程師、設計師、行銷人員、作家、漫畫家、甚至各行各業的人甚至更多以「專業」為核心認同的職業,都在這波 AI 革命下感受到職能被取代的壓力。只要過去自己的專業能力是經過長年累積而來,都可能在面對 AI 挑戰的時候,感受到那種被剝奪的痛感。比爾蓋茲曾預言:「隨著 AI 技術加速發展,未來幾乎所有工作都有可能被自動化。」Anthropic 執行長更指出:「在未來一年內,所有軟體程式碼都可能由 AI 完成,而非人類工程師。」
如果說第一次工業革命改變了勞動力的本質,那麼這一次,AI 將改寫的,是我們對「人類價值」的理解。這波轉變,不再是藍領階級首當其衝,而是開始衝擊辦公桌前的白領工作者。
未來,當工作時間被壓縮、職位消失、名片不再代表身分,我們會剩下什麼?這或許不只是經濟與就業的問題,更是對「我是誰」這個問題的重新提問。
AI 帶來的不僅是挑戰,也是契機。它逼迫我們去思考:當工作不再是生活的核心,我們是否有能力,也有勇氣,去回應真正重要的問題?當生產力不再等同於價值,也許,我們終於可以開始問:在這場快速變動的未來裡,人存在的意義,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