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如何主宰我們的世界
根據統計,世界上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已近四億,差不多每十個人中就有一個人講英語,來自非英語國家的人,若想趕上美國,必須懂英語。即使是用自己的母語撰寫文章和採訪,絕佳的英文程度將能幫你找到關於各個領域的背景資料、論文和雜誌內容。
語言除了用來當下的溝通,也可以保存我們的思想與知識,語言和文字成為每一個國家或是每一個民族的共同溝通、表達、傳遞的媒介,藉著語言和文字來交流觀念、意見、思想及達至民族和國家統一等。
雖然語言和文字能夠達至一個民族和國家統一,但是,因為地域和國與國之間,有著在語言和文字上的不同,導致國與國、民族與民族之間產生不能溝通的情況。情況就如《創世記‧第 11 章》所記 載,巴別塔與變亂口音的事件,天下人的言語不通,人與人之間不能互相溝通,眾人便分散在全地上。
以往,你如果購買了字典,內裡全是英文的話,而你又不懂英文,結果你只會投降。因此人類文明中,在國際之間,人類設立了翻譯及傳譯的工作,動用非常龐大的人力物力,來將極之繁複的語言和文字,嘗試製造出共同的溝通媒介。
文字與知識傳播
文字是人類用來紀錄特定事物、簡化圖像而成的書寫符號。文字在發展早期都是圖畫形式的表意文字(象形文字),與語音無甚關係,中國文字亦是從此漸次演變而成。 後來,文字在不同的語系區域擁有不同的發音,產生不同的語言,即所謂方言的存在。
拉丁字母(也稱為羅馬字母)為大多數歐洲語言所採用的字母系統,是世界上最通行的字母文字系統。 拉丁字母作為羅馬文明的成果之一,並隨著征服別國而推廣到西歐廣大地區。拉丁字母主要源於伊特魯里亞字母,大約在公元前 7 至公元前 6 世紀,從希臘字母通過伊特魯里亞字母,成為羅馬人的文字。
西方文明透過與不同國家的接觸,吸收了大量的思想、著作和研究成果。文藝復興時期,阿拉伯人保存並翻譯了古希臘羅馬的知識,奠定了文藝復興的基礎。在法國大革命前後,法國重農學派借鑒了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並逐漸演化為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理論。
工業革命初期,西方各國廣泛引用和翻譯其他文明的經典,有些甚至直接剽竊他國的知識產物。這樣的背景促成了比較文學等學科的誕生。隨著這些思想和知識的積累,美國承接了工業革命的成果,並在科技領域逐漸趕上甚至超越其他國家。
美國的崛起
二戰期間,戰火使得歐洲的知識分子、藝術家和科學家紛紛移民美國。二戰結束後,歐洲元氣大傷,工業停擺。而美國因避開了兩次世界大戰的摧殘,得以迅速崛起,成為全球工業和創新科技的強國。
美國的工業產出佔全球經濟的 60%,許多商品皆為「美國製造」,國際標準逐漸向美國靠攏。隨著時間推移,美國制定的標準進一步影響全球各產業。例如,全球航空業普遍使用英語,交通標誌和紅綠燈採用美式風格,學術期刊的標準也由美國制定。通過輸出這些美國標準,國際貿易基本按照美國的方式運作。
國際通用語言
最顯著的證據之一是,美國人不需要學習其他語言,而世界各國的人卻必須學習英語。事實上,1930 年之前,國際會議使用法語作為官方語言,美國人也必須學習歐洲語言,像威爾遜和羅斯福這樣的美國元首就精通德語。
二戰後,許多曾被英美殖民的國家對英語心存厭惡。甘地曾說過,印度對英語的依賴是奴隸制的象徵。菲律賓國父奎松表示,將英語作為官方語言阻礙了當地語言的發展。毛澤東在掌權後,甚至發動文化大革命,禁止教英語。戰後,第三世界掀起了一股反英語的浪潮。
然而,為什麼如今學習英語成為全球趨勢?因為二戰後,世界各地的精英湧入美國大學求學,這些高知識分子畢業後回到祖國,將英語傳播開來。同時,美國政府大量資助海外的英語教學及廣播電台,例如台灣 ICRT 的前身就是美國陸軍廣播電台。
儘管如此,美國並不強迫其他國家學習英語,因為美國已經成為強大的文化輸出國。
在互聯網世界,英語佔全球網頁內容 60%,是流行文化和全球經濟的通用語言。在學術領域,76% 的諾貝爾獎得主使用英語,全球 100 種最具影響力的科學期刊都以英語發行。在科技研發領域,各種軟體程式也使用英語編寫,最新科技產品大多來自美國公司。
美國無需殖民其他國家,世界各國的人會自發學習英語,這使得美國人能在全球範圍內做生意而無需擔心語言障礙。此外,好萊塢電影、原文書籍及美國產品也能輕易出口至其他國家,進一步鞏固美國對英語的霸權。
美國利用這種壟斷力量向全世界推銷「美國夢」,吸引崇尚民主自由的中產階級、高知識分子和基督徒移民美國。如今,任何一個有志向的人若不懂英語,就難以擁有競爭力,無法跟上全球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