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養你的成本越高,你失業的風險越大

在許多經濟理論和商業實務中,勞動工作者通常被視為成本,而知識工作者則被視為資產。成本需要被控制和降低,資產則被期待能夠持續成長。

勞動工作者

企業視為「成本」,企業傾向於控制和降低這部分成本。

這是因為勞動工作者的工作多數可以被替代或優化,企業通常會尋求提高工作效率或減少人員以降低人事成本。「拿多少薪水做多少事」這是勞動工作者天真的思維,企業想要的,只是更便宜的人事成本。

主要從事體力或重複性的工作,如製造業、建築業、服務業等,他們的工作通常具有高度標準化和可預測性,並且容易被自動化或外包,企業會以勞基法最低薪資雇用他們,以達到高效的財務控管,對於企業而言,雇用員工是否會產生虧損,完全取決於該員工的產值是否低於其薪資。

勞動工作者的失業風險相對較高,特別是在經濟衰退或生產自動化替代的情況下,由於他們的工作較容易被替代,企業可能會在財務困難時,首先考慮削減創造額外利潤最低的員工。

知識工作者

被企業視為「資產」,企業期望他們能夠隨著時間的推移增值。

知識工作者的技能和經驗能夠為企業帶來創新、提高競爭力和創造更多收益,因此企業更願意投資於他們的培訓和發展。

主要從事腦力和創造性的工作,知識工作者所從事的工作有兩種類型,一種是純粹使用腦力工作,例如:會計師、顧問、醫師、律師、工程師、研究人員;另一類則是兼具腦力與勞力的工作,工作內容既包括知識工作,也包括勞動工作,例如:機械人員、技師、維修裝配人員,我們可以稱這類人為「技術人員」(technologist)。

薪資範圍通常基於能力、經驗和績效,並且薪資增長空間較大,他們的薪酬可能包括年收入、獎金、股票期權等,企業希望通過這些方式激勵他們的創造性和生產力。他們的工作通常涉及解決問題、創新和決策,這些工作難以被簡單地自動化或外包。

知識工作者的失業風險較低,特別是在擁有高技能和專業知識的情況下,他們的工作對企業具有戰略價值,企業更傾向於保留和發展這些員工。

延伸閱讀:知識工作者要懂得自己要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