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稱霸史,淺談全球最重要的儲備貨幣

英鎊與黃金掛鉤
1588年8月,英國與西班牙的「無敵艦隊」在英吉利海峽展開了一場舉世矚目的大海戰。最終,西班牙的「無敵艦隊」敗給了英國皇家海軍,英國因此取代西班牙成為新的海上霸主。隨後,英國利用其強大的軍事力量,將世界上許多地區變成了大英帝國的殖民地。
在大英帝國最強盛的時期,其領土面積達到 3300 萬平方公里,遍佈各大洲,因此被稱為「日不落帝國」。在當時主宰了世界的科技、文化和經濟貿易,傲視全球長達一個多世紀之久。英國在世界各地的殖民地,通過掠奪、貿易以及開採金礦等手段,將大量黃金運回英國。
英格蘭銀行開始發行英鎊,隨著黃金儲備的增加,英國將英鎊與黃金掛鉤,確立了 1000 英鎊兌換 10 兩黃金的比率。由於英鎊便於攜帶,再加上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擁有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和商業版圖,各國貿易商樂於持有英鎊並用其結算。貿易商只需在倫敦的跨國銀行開設帳戶,便可輕鬆進行國際結算,極為便利。
1816年,英國通過《金本位制度法案》,以法律形式確立了金幣本位制度,1英鎊相當於7.3克純金。相比之下,同一時期1美元價值1.6克黃金,1法郎價值0.29克黃金。最終,英鎊取代了黃金和白銀,成為「世界通用貨幣」,並獲得了「紙質黃金」的稱號,成為人類歷史上首個完成國際化的紙質主權貨幣。這也使英國人堅信,英鎊不僅僅是紙鈔,而是具有真正價值的貨幣。
世界的金融中心
在十八世紀中葉,詹姆斯·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推動了英國的工業革命。這一變革大大提升了英國的生產力,尤其是在紡織業,機器生產逐漸取代了手工勞動,促使英國從傳統的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
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工廠」,控制了全球超過 40% 的出口,並在金屬製品、棉紡織、鋼鐵、造船和鐵路建設等多個領域領先全球。在英國皇家海軍的護衛下,英國的工業出口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而初級原料和農產品則從殖民地大量運回英國。
此時的英國處於全球經濟的核心位置,獲得了世界貿易結算中使用英鎊的主導權,主宰了世界金融市場,在英鎊霸權之下,英鎊是當時在全球使用最廣泛的主權貨幣,無論是貿易計價結算還是金融市場交易,也是被儲備最多的主權貨幣。
隨著倫敦成為全球金融中心,英國開始積極推行自由貿易政策,這種從重商主義到自由主義的轉變進一步加速了英國的對外貿易增長和經濟的快速發展,確立了英國作為全球經濟霸主的地位。
美國聯邦儲備法案
十九世紀末期,美國承接英國工業革命的成果,1880年,美國的工業產值趕上英國,1890年,美國的鋼鐵產量正式超過英國,1894 年,美國的工業總產值第一次超過英國,到了 1912 年,美國的商品出口超過英國,提供的產品佔世界產品總量的 1/3。
由於美國沒有設立中央銀行(聯準會尚未成立),加上跨國資金流動受到很多限制,美元在全球金融市場遠遠不及英鎊享有的尊榮地位。但即便在美國自身的進出口貿易中,美元也基本上不扮演任何角色,在國際上沒有任何主導力量,美國還依賴倫敦的貿易金融。
1913年12月23日,由民主黨控制的議會通過《聯邦儲備法案》,美國成立了聯邦儲備局(聯準會)。一戰期間,美國出口激增,美國取代英國成了世界工廠和糧倉,二戰爆發後,美國人奉行「孤立主義」政策,不參與歐洲、亞洲地區的大戰,美國乘機向英國、中國出售物資,大發戰爭財,直到日本偷擊珍珠港。
英國用英鎊向美國購買物資,但美國政府擔心,英國為了贏得戰爭,會大量印鈔,讓英鎊變成兌換不了黃金的廢紙,所以要求英國直接用黃金向美國購買物資。英國急需物資對抗德國納粹,所以只能接受美國的要求。同時,其他的國家也必須同樣用黃金向美國購買戰略物資,這導致全球黃金儲備大量流入美國。
布雷頓森林體系
歐洲歷經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摧殘,英國的經濟實力已大不如前,二戰期間國土未受到摧殘的美國,亦擁有全世界 70% 黃金儲量,1944 年 7 月,44 個國家的代表在美國新罕布夏州「布雷頓森林公園」,召開聯合國與同盟國的貨幣金融會議,稱為「布雷頓森林會議」,會議中確立了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建立美元和黃金掛鈎的固定兌換比例,以1盎司黃金=35美元的固定匯率制度,結束當時混亂的國際金融秩序。
各國改以美元作為主要儲備貨幣,也就是用持有的美元資產作為擔保品,來發行自己國家的貨幣。各國央行紛紛湧向美元以建立其儲備,尤其是鑒於美元儲備像黃金一樣穩定,並且便於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聯準會印制美元就像是在生產黃金一樣,起初,美元發行量較少,美國的黃金儲備,完全能支撐起美元 — 黃金本位制。
尼克森衝擊
二十世紀 60~70 年代,越戰帶來的龐大債務與國際形勢的變化,使美國被迫採取擴張性貨幣政策,開始大量超發美元來緩解財政問題,貨幣的超發會引發通貨膨脹。美國大量印鈔之後,引起了各國的警覺。時任法國總統戴高樂知道聯準會印刷的美元遠遠超過持有的黃金儲備,他將法國持有的美元全部換成黃金,還將存儲在聯準會的黃金,派軍艦和飛機護送回國,同時,法國還向他國借美元,用借來的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將美國儲備的黃金一船一船運回法國,其他國家紛紛效仿,拼命擠兌運回黃金,美國的黃金儲備快速減少。隨著美國面臨越戰的高昂支出和國內經濟問題,全球對美元兌換黃金的需求增加,導致美國的黃金儲備不斷減少,為了避免黃金儲備持續流失。1971年8月15日,美國總統尼克森在沒有與任何盟國事先協調的情況下,宣佈結束了從美元到黃金的直接國際兌換。這一舉措,也稱為「尼克森衝擊」(Nixon Shock),標誌著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體系和金本位制的終結。
石油美元協議
石油是「工業的血液」,各國的經濟發展依賴石油,但是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石油儲量少,離不開進口,而石油最多的地區是波斯灣。
美國為了維持美元「世界貨幣」的地位,為了避免全球對美元失去信心,拒絕美元,1974年6月8日,時任美國國務卿的季辛吉前往波斯灣與 OPEC 老大沙特談判,簽署了 50 年的《石油美元協議》,協議中美國承諾,會將自己最先進的武器賣給沙烏地阿拉伯,還會向沙烏地阿拉伯提供軍事保護,條件是需要各國用美元來購買波斯灣石油,確立了全球石油交易以美元結算的體系,進一步鞏固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各國每年需要從波斯灣進口大量的石油,全球石油銷售主要以美元結算,無論買方或賣方來自哪個國家。這種做法意味著購買石油的國家必須持有美元儲備,從而產生全球對美元的持續需求。這支撐了美元的價值,並讓美國在全球金融市場上擁有重大影響力。
美國藉此成功將美元與重要的大宗商品原油掛勾,也讓現今以美元為主加上多種貨幣組成國際儲備資產的浮動匯率體系,在1978年《牙買加協定》(Jamaica Accords)後正式確立。「石油美元體系」實際上強化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主導地位,因為沒有美元就無法購買石油。
隨著美國和其他經濟體的經濟規模差距愈拉愈大,以及美國變成世界最大的金融市場,美元的力量日益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