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學與無線通訊的發展

1820 年丹麥化學家漢斯·厄斯特(Hans Christian Ørsted)在實驗中發現了電流可以使磁針偏轉的現象,當電流通過一條導線時,周圍會形成磁場。這項發現顯示電流和磁場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係,為電磁學領域的發展提供了關鍵的實驗基礎,開啟了電磁學領域的革命。

厄斯特發表關於電流磁效應的論文後,很快傳遍了整個歐洲,引起法國化學家安德烈-馬里·安培 (André-Marie Ampère) 的注意,安培立刻展開實驗,發現了兩根載流導線存在相互影響,相同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斥,提出安培定律,表明載流導線中的電流與其產生的磁場之間的關係,正式揭開了電磁學的序幕。

在厄斯特與安培的實驗基礎上,英國科學家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從中得到了啟發,認為既然電能夠產生磁,反過來,磁也應該能產生電,於是在1831年首次實驗性地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即當磁場相對於一個導體變化時,會在導體中產生電流。

這一發現是無線通信中的重要基礎,因為它揭示了電磁波的產生和傳播機制。

電磁學的真正數學理論始於詹姆斯·馬克士威(James Clerk Maxwell)。 馬克士威從法拉第的概念中獲得靈感,發展出一組優雅的方程,涵蓋了所有已知的電和磁場的現象,稱為 Maxwell 方程組,這些方程式統一了電場和磁場的理論,並預測了電磁波的存在,為電磁波的傳播提供了數學模型,將電磁學從實驗和現象的領域推進到了理論的領域。

如果以比較長的眼光看人類歷史,例如於一萬年後回頭看,回顧十九世紀,最重要的事件幾乎毫無疑問可以說是馬克士威發現了電磁定律。相較之下,同時期發生的美國南北戰爭,會被認為是地方性的小事件而黯然無光。
美國物理學家 理察·費曼

德國科學家赫茲(Heinrich Rudolf Hertz)在西元1888年,利用實驗的方式實現了馬克士威的理論,通過發射和接收電磁波,成功地證明了電磁波的存在,並且測量了它們的速度,證明了無線電之輻射具有波的所有特性,這次實驗至關重要,因為它打開了後來無線電通信技術的大門。

電磁波每一秒鐘振蕩一次的頻率,稱為赫茲(Hz)。

赫茲的實驗震動了當時整個物理學界,全世界許多實驗室立即重複了他的實驗,義大利工程師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利用赫茲的電磁波研究成果,成功地開發了一套無線電信系統,並於1895年發明了無需物理線纜的無線電報,成功地傳送了第一個無線電訊號,實現了遠距離通訊,這標誌著無線通信技術的誕生。

這項突破這使得無線通信成為現實,並最終奠定了現代無線通訊的理論基礎。

1899年,馬可尼成功進行英國至法國之間的無線電報傳送,1902年首次以無線電報進行橫越大西洋的通訊,馬可尼的無線電報問世以後,各種無線電波技術應用發明,如雨後春筍般地涌現了出來,無線電AM廣播(1906年)、導航(1911年)、無線電話(1916年)、短波通訊(1921年)、傳真機(1923年)、電視(1929年)、微波通訊(1933年)、雷達(1935年) 以及近代的紅外線遙控、衛星通訊、行動電話、無線網路...等,各種各樣的無線電波技術可以說都是赫茲實驗的產物。

赫茲通過實驗確立了電磁波的存在,馬可尼則將無線電通信技術應用到實際中,法拉第的電磁感應及馬克士威的電磁理論,為無線通訊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為我們今天所享受的無線通訊鋪平了道路,同時開啟了二十世紀無線電波的時代。

二十世紀初,天才科學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將電磁波應用帶往更高的境界,特拉斯是電磁學和無線通信領域的獨立研究者,他研究了高頻電磁場,發明了特斯拉線圈,這是一種高頻變壓器,用於產生高電壓、高頻率的電磁場,特斯拉線圈的應用擴展到了實驗室研究、通信技術、傳輸電能等領域,對現代電子通信、廣播、電磁波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為二戰後的無線通信技術研究提供了一些啟發。

如今,我們能夠輕鬆地透過手機、無線網路和其他無線裝置進行通訊和資訊傳遞,這都歸功於這些偉大科學家的努力和實驗,他們的成就不僅影響了人類文明,也造福往後人類許多生活上之便利性。

所以,我們應該向這些先驅者致敬,並感謝他們為我們帶來的便利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