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是一個同溫層,充斥著無聊的內容

臉書上面能夠稱之為「文章」的東西少之又少,百分之 99.9 的人,臉書上發的東西,都是轉貼的連結或「心靈雞湯、正能量、價值觀衝突」之類的廢文。

臉書因為「馬太效應」的計算方式,會主動將「與你同一陣線」的人們集中在一塊兒,它希望你們彼此認識,並且在臉書上聊開。而認識這些人的代價是,你的觀點很難受到挑戰,你會對一件事情深信不疑,無論有沒有從頭到尾搞清楚事情始末。你甚至不想要、不需要、不願意去深入瞭解真相,你只想說出一句話,得到大家的讚美與附和,感受到自己被擁戴、在同儕中真實存在。

在這種由同溫層組成的社交圈,社交圈內的成員總是具有高度雷同的價值觀。他們認為自己代表了某種權威,或者至少有一些必須堅決維護的價值理念。 封閉性導致社交圈容易陷入一種持久的「集體迷失」。

社交圈成員在觀點上基本保持一致,在決策和行動上密切配合。為了維護這種一致性,社交圈中的成員寧可犧牲「客觀事實」和「反對意見」。 判斷資訊正確與否的標準是「是否有利於同溫層的穩定」,而不是「事情的真相」。

在一個同質化嚴重的社交圈內,你和裡面的每一個人都可能缺乏更廣闊的視野。

你還記得,沒有 Facebook 的那段歲月,是怎麼過的嗎?那是一個入口網站為王、BBS 百花齊放,大家想得到什麼資訊,都「主動 Google」的時代。當時並沒有這樣的一個機制,會主動幫你「決定」你應該看什麼、關心什麼。

今天透過 Google 搜尋引擎搜尋「iPhone 13」的人,他一定對 iPhone 13 有想法,無論是想買、想賣、想要、想罵。他的意圖就擺在那邊,所以這時候你擺 iPhone 13 相關的連結給他,點擊率相對就高。

經由 Google 關鍵字而來的流量,比你在臉書上推播廣告而來的流量可靠。因為經由關鍵字來的,是已經知道自己有什麼需求的,他正在找解決方案,只要你的廣告能滿足他的需求。

大概從「無名小站」關站、MSN併入Skype開始,這整個網路世界越來越黑暗,大家不再認真經營圖文影音並茂的部落格內容;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粉絲團或社團。

今天的上網模式,已經被Facebook 給重新塑造過了:人們習慣抱持著「毫無需求」的心態,在社交網站「毫無目的」的瀏覽,尋找「刺激眼球、獵奇、喚起興趣」的東西去閱讀觀看。就像被關在一座高牆當中的美麗花園一般,這邊滿足了你的所有需求。

乍看之下,人們每天透過社交網站接觸到的資訊很多很多!但是,這些資訊所傳達出來的訊息、大家接收到的東西,都是一模一樣的:一樣的萌寵影片、一樣的性格測驗、星座分析、一樣的新聞資訊(就算來自十間不同媒體)、一樣的意識形態爭辯。

我們的「生活多樣性」正在大幅度的流失,每個人都在一樣的飼料中,逐漸成為一樣的人。

大家每天接觸到的新聞、資訊、影片、話題,都是一樣的,因為大家接觸到的東西太過雷同,這同時導致另外一個情形發生:

人們開始容易「一窩蜂」的受到資訊影響、受到誤導,甚至受到控制。

台灣一位社群行銷專家曾在天下雜誌說過:

全世界都發生一樣的事情,由於演算法的緣故,讓許多重要的…議題,因為演算法的限制,一直停留在同溫層。 

有資源的集團,能有預算去建造它的影響力,那些勢單力薄的弱勢團體就可憐了,ㄧ輩子卡在這個死胡同,現在因為如此,讓一些社會上重要的資訊,無法被更多人看到。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粉絲專頁上的【觸及率】和【按讚數】開始呈斷崖式下滑,我們好像在跟空氣說話一樣,發了文都沒半個人鳥,大家手忙腳亂地進入自救模式,看了不少理論,也嘗試了各種辦法,砸廣告、互相推薦等,但還是收效甚微。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全球粉絲團數量已經有上百萬個,每一個人也往往會點超過100以上的粉絲團「讚」這些粉專每個人都想曝光,都想爭奪你的眼球,你的注意力。有一天會到達臨界值。 

當有一天你用臉書時,已經滑了十分鐘,卻看不到任何親友動態,反而充斥著各種商家的劣質廣告文,沒有了找娛樂的氣氛時,你心中的那個厭惡感,就是臨界點。 

用戶是臉書的資產,也是臉書用來和廣告商談判的籌碼,一旦用戶大量出走,臉書也就喪失了話語權。一個沒人在用的平台,是不會想花廣告費在上頭的。

臉書為了挽回用戶,和奪回跟商家的談判權,大幅的減少那些會騷擾用戶的粉專訊息。 臉書會先發送給一小群人,如果他們看了覺得很滿意,互動率很高,他才會判斷這是則優質的內容,會開始加大投資,發放給更多人。

相反的,如果你的內容不吸引人,連一開始發送的小族群都懶得看,臉書就會停止投資這則貼文。 如果你對某一個粉絲團的貼文,選擇滑過去不跟它互動,大概只要3~5次,你就再也看不到它的新貼文。

因為什麼都不做,也等於是投下沒興趣的一票。 

透過大數據的統整、分析,Facebook系統可漸漸得知哪類型貼文會吸引讀者興趣,而讓這些熱度高的貼文優先顯示於動態時報;同理,被評價分數過低的,無論粉絲團總人數有多高,擴散率也會降低。

要強迫自己去看一些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媒體,或是在臉書上直接追蹤一些與自己不同立場的人的動態。由於我們總是傾向忽略那些與我們認知模式矛盾的資訊,我們便必須有意識的去尋求反面的觀點跟論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