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息是緊縮貨幣的一種政策手段

升息、降息是一種貨幣政策,各國的中央銀行透過調升或降低「基準利率」來調節市場上流通的貨幣數量。

當通貨膨脹造成市場混亂,各國央行就會調高利率,也就是「升息」,讓市場上流通的貨幣進入銀行,適度降低民眾的投資跟消費,讓民眾將錢留存在銀行。因為利率調高,企業不願意向銀行貸款,透過減少貨幣流通的政策,讓物價降下來。

簡單來說,「升息」代表在銀行存款的利息會提高,同時向銀行借貸的利率也會變高,因此,升息會影響到個人與企業的儲蓄、借貸與理財投資的計畫。而對於跟銀行有貸款的人來說,因為貸款利率提高,就必須開始考慮提早還款。

當升息時,對股市而言是利空的消息,因為存款的利息升高,民眾會傾向將資金放在銀行賺取利息,使市場的流通貨幣下降。當市場上的流通貨幣過度減少,使消費者的購買力下降,市場商品數量大於流通貨幣,導致物價降低,企業獲利減少,沒賺錢就會裁員跟凍薪,政府稅收也會減少。就會造成「通貨緊縮」。

一旦產生骨牌效應、企業大量倒閉,必然衝擊產業,企業為了降低損失,會採取減少生產、裁員、延後投資,將造成經濟更蕭條。這時候,央行就要再次降低利率,實施 EQ 量化寬鬆,也就是印鈔票,鼓勵企業向銀行借錢,讓更多的貨幣進入市場流通,把市場的商品價格拉高,讓企業獲利,創造就業機會,政府才能有稅收。

當銀行「降息」放寬借貸,令貨幣流通量大增時 ,社會便頓時出現大量的金錢,做成經濟大好的假象,就是所謂的通貨膨脹或是泡沫經濟。「升息」其實就是限制借貸,使貨幣流通量減少時,就會將這個泡沫經濟立即殲滅,使所有藉借貸所購買或建造之房屋、土地、工廠、貨物等抵押品,都因借債者無能力還債,而被銀行合法的奪走。

當一個國家的政府,若有發行貨幣的自由,政府就能用貨幣的流通量,去控制國家的經濟發展速度,並且能有效地控制經濟避免通膨或緊縮,亦使到社會上有充足的貨幣和適當的流通量,讓人民將貨物交換到有需要的人手上,從而使國家經濟能穩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