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上班當勞工,就躲在教會當傳道人
教會充斥一堆無業青年,他們家境優渥,能夠讀到研究所畢業,身上穿很潮、手裡拿 iPhone、背包裝 MacBook、胸前掛十字架,整天在教會混,不去找工作,跟父母要錢,要他幹活就像要他的命一樣。
大部分的青年在教會的同溫層裏,參加所謂的特會禮拜或者各種活動,每一次都有一種靈命突破的錯覺,接著參加了各種各樣的服事團隊,最後他們就「被感動」,去唸神學院,然後就當了傳道人。
這個社會不再給他們夢想,職場充滿壓榨、低薪、不平等及羞辱,他們只敢躲在教會當中,最後他們成為牧師,也成為某種程度上的公務員,與職場的剝削分別為聖。
教會的門檻高度適合少數中高階族群,宣教策略與資源集中在同溫層之間,因著教會在高端族群的成功發展,便產生「城市復興」的假象,以城市發展和中產階級世界觀為主,支配著教會的思維。
台灣的基督徒人口比率僅約 7%,而且集中在『高端階層』,由於人力、物力、財力主要的教會資源,都集中在天龍國,因此基督教被認為是屬於中產階級的信仰,這是很多民眾對於基督教的『印象』。
許多教會不斷的購置或建造新堂,一間比一間大,動輒上億或數億台幣,令人驚嘆。勞工權益、居住正義、貧窮、全民基本收入……等意識,離教會越來越遙遠,無形中,教會鎖在象牙塔內,以致那些去廟宇拜拜的、抽菸嚼檳榔的、言語粗俗的、周日必須去工作的、找不到工作或從事非典型工作的,以及收入微薄的人,多年後仍然在教會門外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