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為何反對基本收入?

基督教所有有關啟示錄的研究,獨缺『AI 自動化造成前所未見之超級嚴重失業率』這一塊。

2030 年,機器人技術成熟普及,甚至被終端設備應用,人工智慧系統充斥大部分的產業,機器人不用支付薪水,只要便宜的電及上網吃到飽,就會不眠不歇的上班,很多人會因此失去工作。

我曾跟牧師分享「無條件基本收入」這種概念,我提議每個人都應該得到最基礎的經濟保障,無論他處於怎麼樣的生活景況。但牧師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這是不合神心意的,你要多讀聖經多禱告,不要去想這種不切實際的事。」

牧師之所以難以接受「全民基本收入」,其根本原因在於基督徒一致認同,我們工作就是為了榮耀上帝見證基督,一旦不工作也可以有收入去生活,那麼我們自然會選擇游手好閒,走上墮落罪惡的道路。

早在十六世紀的歐洲,也就是清教徒主義的根源,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與約翰.加爾文(John Calvin)兩人都認為持續工作是神的旨意。同時,他們囑咐每個基督徒都必須選擇一項職業,戮力以赴,將它「視為人生主要目的,這樣他才不會輕率地四處遊蕩。」

發起宗教改革的馬丁路德,曾建議政府實施一項「禁止每個人在閒散中度過生命的法律」,唯有持續的勞動才能讓那些因為賭博或揮霍無度而窮困的人不再墮落。強迫窮人與無產階級勞動,是讓他們「走上正當生活之路」的一種方法,因而受到鼓勵。

備受稱頌的工作倫理就像奴隸制,是一種有系統的文化創作,源自對基督教普遍懷有的聖經原罪論。新教徒不再通過聖靈或神蹟,來確認自己是否被上帝所揀選,他們的標準更為客觀,那就是在禁慾的前提下勤勞致富。於是「勤奮工作」就成了事關是否得救的關鍵,換言之,勞動被視為通向拯救的康莊大道。

工作變成人類社會中的一種身份識別,它更是一種尊嚴的來源、自我存在的證明,假如我們無法依靠工作提供自己所需,好像就無法完全融入這個社會一樣。當今我們對工作與效能的偏執,可以回溯至馬丁路德誤將貧窮歸因於個人懶惰,而非錯綜複雜的社經結構。

基督徒普遍堅信,勤奮工作是事奉神的唯一途徑。辛勤的工作、節儉的生活、資本的積累和再投資,正是這種對勤勉和積累的提倡,鑄造了歐美國家的「資本主義精神」,使得人類無法擺脫勞動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