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食社會,家庭功能的瓦解
台灣是個外食相當便利的地方,不只方便而且選擇相當豐富,只要想得到的,幾乎都能夠就近找到餐館與小吃店,或者外送與網購送到跟前。
所謂「外食」,是指所有家庭在外飲食與非自行烹調的消費型態。由於社會型態的改變,國內經濟快速成長、工商業發達、教育普及,使得職業婦女日漸增多,因此,花費在廚房的時間相對減少,外食人口大幅增加,直接帶動了餐飲業的發展。
現代社會生活壓力大,每天汲汲營營、終日忙碌奔走卻沒機會停下來喘口氣,年輕人不敢結婚;結婚了之後,不敢生小孩;生小孩之後,每天忙到三餐都必須外食,沒有空在家料理食物。
現代的小孩其實很可憐,外食家庭孩子晚餐中有含糖飲料的比例,是自己煮的3~4倍,高熱量食物比例也明顯較高。孩子從小深陷在「外食」裡,被甜食、飲料、油炸物餵養,不只變胖,還提早發育長不高。
研究表示,孩子與父母同桌吃飯的頻率,會影響孩子對幸福的感受,晚餐有父母陪伴,對孩子心智發展和人際關係都具正向影響力。
餐桌(TABLE)所代表的意義
T:T-Talk for togetherness 彼此對話分享、做個會與人溝通的人。
A:Accept for affirmation 彼此接納、肯定,做個喜肯定人的人。
B:Build for blessing 彼此支持、激勵,做個能祝福人的人。
L:Listen for love 彼此傾聽、關係堅定,做個肯傾聽人的人。
E:Enjoy for example 彼此歡樂、共融,做個願立榜樣的人。
透過餐桌文化五價值(Talk、Accept、 Bless、Listen、Enjoy)的理念推動,也就是透過對話 (T)、接納(A)、祝福(B)、傾聽(L),或是共融 (E)等過程,維繫家庭感情與解決社會問題,並實現 「世界一家」的願景。
而餐桌文化中,最重要的是家庭精神,包括有:
一、親情的家
家是一種「我們」的經驗與心態,從「我」變為「我們」。家庭的脈搏在餐桌上,藉此建立家人對家的認同,凝聚家人情感,傳承家庭價值與溫馨記憶,孕育「我們」的文化,讓家庭成員的生命一起前進。因此,「餐桌」是培育「幸福家庭力」的搖籃。
二、校園的家
「家園連校園、幸福永完全」;孩子在餐桌上向父母學習。透過「校園餐會」的師生互動關係,以促進學生「家庭力」,尤其有助於來自家庭功能失常的孩子。校園營造「同儕共餐」環境與獎勵機制,發展學生健康自我形象,協助學生發展親近人際,做好未來進入婚姻之「關係立基」。
三、企業的家
「餐桌文化」可以灌輸企業文化,這是一種生活的氛圍。現代不少企業倡導「企業家庭 幸福雙贏」的概念,員工婚姻家庭成功會反映在公司的獲利上,工作較有生產力、較專注,促進「企業效率」。企業員工共餐可以增進彼此溝通,增強員工對公司的信心,促進「我們-WE」的經驗與態度,提昇公司形象與獲利。
四、社區的家
人飢己飢,人溺己溺。校園、教會、社團等發起「愛餐」關懷街友、獨居老人、弱勢家庭與族群,將人與人之間的愛和接納發揮極致。結合政府部門為年長者辦理「共餐」,豐盛銀髮族人際關係生命,讓生活有目標、生命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