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貧窮思維教育孩子
如果告訴孩子家裡缺乏,我們家境沒有別人好,其實是一種貧窮感的灌輸。它會讓孩子產生心理上的匱乏感。如果孩子從小被灌輸「家裡窮」的潛意識,那麼他一生都注定是「窮人」,不但容易自卑、虛榮、更有可能走上歧途。
「哭窮」式教育,最容易給孩子製造匱乏的感覺,而物質上的匱乏可能是一時的,而精神上的短缺,則是一輩子的。孩子天生都是有憂患意識的,他們害怕家裡窮、物質匱乏、家境沒有別人家好。
如果你總對自己的孩子說家裡沒有錢,貴的東西買不起,孩子就會潛意識裡覺得,我們家真的沒有錢,買不起東西,如果孩子有特別喜歡又需要的東西,他也不敢和爸爸媽媽說。因為怕家裡買不起,孩子就壓抑自己的需求,長此下去,貧窮意識會使孩子過早的成熟,甚至會使孩子產生一輩子的心理陰影。
慾望上被嚴格管制,物質⼀直未能被滿⾜的孩⼦,⻑⼤後容易惟利是圖、處處追逐⾦錢,他們會因為父母的「哭窮」和對比,變的不安和沒安全感,因此會克制、收縮自己的想法和慾望,慢慢變得思想和行為,都畏縮起來。
我們談論錢的方式,會對孩子產生長久的影響,例如跟孩子解釋「買不起」某種東西時,「買不起」這句話意味著缺乏力量或者控制能力,簡單來說,就是「無能為力」。 曼哈頓心理學家 Joseph Cilona
從⼩被灌輸貧窮觀的結果,往往特別在乎錢,哪怕長⼤後有錢,也會很摳門,會過度珍惜手上那其實不多的金錢,斤斤計較,因為他們害怕使用了之後就不再回來。因為⼩時候長期處於貧窮和窘迫,長⼤了很難有經濟安全感。
匱乏感會伴隨著孩子⼀⽣的成長,並且會因匱乏感⽽帶來諸多的毛病。 因為窮意識背後緊逼家庭的壓⼒佔據了⼤腦的「帶寬」,很直接吞噬孩⼦⼤腦發展能⼒。
長期經歷缺乏現金所帶來的不安感,從小處於資源「稀缺」,大腦在能量不足的情況下,就會全力支持「掙錢」的這個行為,使得其他的感知能力下降,導致長期規劃的能力喪失。
時代不一樣了,這種窮養孩子的教育方式,真的要改改了。
如果真的買不起,不如換種溝通方式,告訴孩子現在的錢不夠,等之後錢夠了再買,這樣說是不會對孩子造成傷害的。好的東西,都是可以經過計劃、努力去爭取的。我們值得擁有這些美好,也有能力擁有這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