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 機器人將侵蝕就業市場

1980年開始的貿易全球化,把美國的生產製造移至亞洲國家,用當地的廉價勞工降低生產成本,但隨著薪資水平不斷提升,工業機器人技術不斷進步,機器人可勝任所有單調重複性的生產製程,科技進步帶來貿易全球化的終結。

我們都看到了這些趨勢:

人類的工作正在由機器人取代;目前教育體系提供的所有職能訓練,幾乎都會在短期內自動化。一台機器人的生產力就能抵上一整排低薪勞工,再加上製造地可以更加接近消費地,也將使得目前的全球供應鍊體系面臨崩解。

工業機器人在生產製程方面的優勢,許多製造業願意採用機器手臂,促進製程自動化,進一步節省力成本,目前,工業機器人在亞太地區的市率最大,即中國、日本、韓國以及印度。不同產業各有為其量身訂製的機器人、工業機器人強化了生產、搬運流程,負責辛苦、骯髒、危險的工作,並緩解人力短缺、薪資成本的問題。

當自動化與機器人取代這些工作,人類便永遠無法再從事那些工作了,即使願意領一小時 5美元被雇用,因為對資本家而言,工業機器人有很多好處,它們不哭不鬧、不跳樓不罷工、不會要求加薪,只要供電和網路,就能一天24小時上班。

大部分工業機器人僅模擬人類手臂功能,稱為關節式機器手臂(articulated robot),能夠重複執行精準動作、穩定性高。關節式機器手臂用途廣泛,包括組裝、噴塗、切割、焊接、封裝等。

工業機器人成本正在下降,關節式機器手臂的成本已經從2005年的18.2萬美元,降到了13.3萬美元,預計到了2025年將可降至10.3萬美元,只要機器人的成本,比雇用人類便宜,製造業企業主便會毫不猶豫地大量使用機器人!

你年齡超過 50 歲,在亞洲從事模式簡單、低技術的工作,你的工作被取代的機率高達90%;如果你是50歲以下,被工業機器人取代的機率也有58%,因為這些模式簡單、低技術的工作,在全球整個價值鏈當中的位置,處在比較低端,最容易被自動化取代。

除了工業機器人越來越便宜之外,更多的服務型機器人將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消防機器人、醫療機器人、軍事機器人,是「智慧型機器人」的主要研發方向,隨著電腦演算法的不斷深化提升、自動化、聯網化,在機器與機器之間就能夠實現數據共享和協作,人機協作的時代即將來臨。

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深度學習,為「智慧型機器人」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工業機器人的發展也逐漸由簡單的技術操作,向智慧化方向發展,通過自身的感知、分析、控制系統和強大的數據運算能力,可以實現像人類一樣主動的思考自己下一步的行動計劃,並付諸實施。

在可見的未來,模組化技術、系統模擬技術、自動化系統、即時回饋與修正系統、可變重組製造系統、遠端監控與診斷、即時回饋與修正系統、跨機構整合軟體等機電整合技術,將成為熱門新顯學,也是想進入機器人產業者的敲門磚。

工業機器人普及後,部分「低技能職缺」不免會被打擊,但是與機器人相關的「高技術職缺」,同時也將大量被創造出來,模組研發人員、程式設計人員需求將激增,而電機、電子、資訊、機械、材料等科系畢業生,將是最直接受益的族群。

機器人的全球需求量已陸續提升至歷史新高,也實現了力量、速度、和精確度的完美結合。人工智慧(AI)和機器人將徹底改變人們生活、工作、互動方式,到了2030年,將使全球 50% 勞動人口失業,約 4~8億工作機會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