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種 COVID-19 疫苗後,如何面對副作用?

不建議在接種疫苗「之前」服用任何退燒止痛藥,會導致疫苗效果降低。
施打疫苗後會出現的副作用,代表身體正在產生「抗體」,常見有接種部位疼痛、腫脹、疲倦、不適、發燒、畏寒、頭痛、噁心、關節痛、肌肉痛等類流感症狀,但大多會在48小時以內緩解。大部分年輕人免疫系統強,施打後反應比較激烈,一般來說副作用症狀愈強烈,通常也表示產生免疫效果愈高。
若身體出現副作用,不建議吃有抑制發炎的功用的退燒止痛藥,產生抗體就是要讓你發炎,可購買內含「乙醯胺酚」成分的藥物,就是俗稱的普拿疼,要等接種疫苗後 6 至 8 小時後,若有發燒才可以吃,才不會對您的免疫反應,產生負面抑制的影響。
能不吃普拿疼就不要吃,因為發燒是正常的免疫反應,可以用退熱貼 (溫貼)、敷溫毛巾緩解,讓局部皮膚血管擴張,幫助散熱,當身體產生免疫反應時,最需要的就是休息、多喝水,發燒時可以將頭部隔條毛巾墊在冰枕(袋)上舒緩,注意避免被凍傷。打完疫苗容易疲倦,最好的因應之道就是睡覺,睡個一覺後副作用就會好很多了。

護理注意事項:
- 事前準備「體溫計、退熱貼 (溫貼)、冰枕、普拿疼」。
- 接種疫苗之前,請勿預先服用普拿疼或任何退燒藥。
- 打完疫苗後,不能馬上吞普拿疼,要等 8 小時後是有否發燒。
- 接種疫苗前後都不要熬夜,一日需睡滿7-9小時。
- 接種疫苗後的前24小時內,不要進行任何激烈運動。
- 打完疫苗後注射的手臂腫痛,可用毛巾包裹冰塊冰敷。
- 不可揉施針處,揉施針處可能會讓它反應更劇烈、紅腫。
飲食注意事項:
- 施打前喝 250cc 溫開水,施打後一週,每日建議喝 2000cc 。
- 打疫苗前避免易發炎、高糖及刺激性食物,忌油炸重鹹。
- 打疫苗前避免喝刺激性、含糖飲料:汽水、咖啡、茶葉、奶製品。
- 多吃新鮮水果、攝取植化素、維生素,幫助抗氧化。
- 接種疫苗後可攝取雞湯、魚湯,含豐富氨基酸、精胺酸,可強健細胞。
- 接種疫苗後的前24至48小時內,盡量不要飲酒。
- 不建議抽煙,會使呼吸道更容易受病毒侵襲。
接種 AZ 疫苗後 4~30天內,都有機會產生血栓風險,可能會有異常頭痛、腹痛、胸悶症狀,或是四肢有異常腫脹、疼痛感的狀況,以及皮膚出現自發性血點、沒由來持續出現瘀青等,這時應趕緊就醫,並告訴醫師自己曾打過疫苗。
出現以下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
- 嚴重持續性頭痛、視力改變或癲癇。
- 嚴重且持續腹痛超過 24 小時以上。
- 嚴重胸痛或呼吸困難。
- 下肢腫脹或疼痛。
- 皮膚出現自發性出血點、瘀青、紫斑等。
施打疫苗後仍須遵守防疫新生活原則,勤洗手、配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不是打完針,馬上就會有免疫力的!很多人打疫苗之後一樣確診,就是因為自身體內的抗體沒辦法持久。
您的身體免疫系統,需要時間來檢測疫苗注射到體內類病毒識別物,將其識別為入侵者,才能產生大量抗體來抵抗真實的病毒。這些「訓練」過程,大約都需要兩週的時間,你必須打完第二劑之後的二個星期後,你才能是真正完全免疫接種者!